《从60个指标数据看懂宏观经济》

第八节 财政支出

第八节 财政支出

从“市场失灵”说起

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方式主要是政府和市场,也就是我们常比喻的“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尽管市场是一种极其高效的配置资源方式,但它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缺陷”,这些缺陷常常被经济学界称作“市场失灵”,为应对“市场失灵”就必须采取政府这个有形的手去干预。让我们设想一下“市场失灵”出现后没有政府的干预会出现哪些糟糕的情形。

污染这样的问题企业不会有切身的关注,生产中排放的污染物造成的社会成本巨大,人类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

从国防建设到公路交通、从公园到图书馆设施等严重缺位,公众安全和公众利益没有保障。

强势企业利用优势不断压制小企业或其他行业的发展空间,形成诸多垄断,公平的竞争环境逐渐缺失,消费者受损,产业行业发展失衡。

类似医疗、金融等这样的特殊部门没有监管和自律,他们会利用人们不掌握专业知识和知情权,形成优势地位,侵蚀大众的利益。

社会贫富差距问题严重,社会矛盾加剧,国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

在经济学中,我们分别称上面五个方面为“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问题”、“垄断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我们知道,这些问题靠市场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才能解决。

我们知道,如果政府要执行好她的使命,就必须有足够的财力支持,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国家一定要有财政支出的原因。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我们国家财政支出的范围还是很广的,包括国防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文教科学卫生等各项事业费,技改、科研、勘探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救济支出,行政管理费和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等十多个方面。

我们再看一下财政支出的方式和途径,财政支出的方式按照经济性质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购买性支出,另一类是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所发生的支出,表现为“有买有卖”的交易性过程,比如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卫支出、各类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农业投资等。

转移性支出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转移支付,是财政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根据接受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对居民(企业、家庭和个人)的转移支出和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出于对保障个人生存权的考虑,进行的转移支出是社会保障等支出;出于对低收入者、弱势群体的保护,以及因府管制而难以盈利的公益事业部门的考虑,进行的转移支出被称作财政补贴;而最重要的转移性支出,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一般情况下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出。

同样的,衡量政府财政活动范围的常用指标为财政支出规模,这个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预算年度)政府通过财政渠道安排和使用财政资金的绝对数量及相对比率(一般以GDP作为对比标准),也就是财政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以我国数据为例,2009年,财政支出总额为76299.9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2.41%。2010年,财政支出总额为8957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2.50%。

我们前面讲到了,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再加上支出绩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这里面有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但我们说还有更多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效益,而且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长短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无法采取一种比较准确的办法对它进行衡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哪个更有效?

我们知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核心工具。财政政策是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等手段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剌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或减少政府税收,使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同样可以抑制和剌激总需求,调控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汇率、货币发行、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等备种工具,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措施。

我们知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宏观调控的重耍手段。财政政策更有效还是货币政策更有效,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对于经济萧条时期来说,财政政策应当更加有效一些。如果政府采取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带动经济增长,货币量增多的直接结果是利率的下院,但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经济就会有较悲观的预期,此时投资和消费不会随着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而继续增长,进入了所谓的“流动性陷阱”,这也是相当麻烦的。而与此不同的是,财政政策却较少受到居民情绪的影响,能够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在经济萧条时期,私人投资热情不高,但政府投资可以有效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这样就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

但是,当经济过热的时候,货币政策应当比财政政策更加有效一些。我们知道,财政政策运用税收和支出手段,但经济过热时立刻单方面增税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税种、税率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轻易改动。同时由于我们历年束公共支出的扩张已经形成某种“惯性”力量,立刻缩减政府开支也是难以实现的。于是此时就更多地需要依赖货币政策的调节。在这个时候,提高基准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等,释放政府信号,控制货币流通量,会更容易遏制过于膨胀的投资倾向,从而有效地给经济“降温”。

颠倒的差别:预算赤字和赤字预算

预算赤字和赤字预算看上去文字相同,只是颠倒了一下位置,但实际上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其经济含义亦相差甚远。预算赤字又称财政赤字,我们知道,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总会制定当年的财政预算方案,若最终实际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盈余。如果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经济现象,就叫做预算赤字。之所以出现预算赤字,一种可能性是政府在经济萧条时采用了低税率和高支出的积极性财政政策所导致的亏空,但也有另外的一些情况也导致预算赤字,如政府管理不当、社会中偷逃税严重或者政府的过度浪费等。

我们说,不管是哪种可能所引发的预算赤字,最终政府都是要通过税收等措施来进行弥补的,所以一国的财政如果长期处于赤字状态,自然影响该国的货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形成一定的财政风险,久而久之会对一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如财政赤字可能增加政府债务负担,引发财政危机。我们知道,财政风险是各国政府都不希望出现的,如果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国家机器的运转,轻者导致国家施政困难,重者引起财政危机和政府信用的丧失。

我们知道,财政赤字规模如果在合理的界限内,解决起来还相对容易些,但赤字规模过大就比较危险了。对财政赤字风险性的评价,国际上通常用四个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3%为警戒线;二是债务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三是财政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当年到期国债还本付息),一般以不超过30%为警戒线;四是国债偿还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当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过10%为警戒线。

我们再看看赤字预算,赤字预算就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了,赤字预算是国家在进行预算方案规划之时,就预先确定未来将要出现某一程度赤字的方案。它以扩大政府支出规模,增加和剌激社会的总需求为目的。一般我们说,减税和扩大财政支出是赤字预算年度的两大主要措施。由此可见,赤字预算是一种经济政策,其目的在于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促使经济增长,它是政府主动实施和预先制定的。而预算赤字是经济运行的结果,是政府被动接受的,不带有任何积极主动的因素。

加入书架